对任何产品而言,交互不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这篇文章为整个《深入浅出谈互联网》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之所以会选这个主题,是因为观主深深的感受到现如今太多人进入互联网,但对互联网的种种理解依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所以希望用白话来给大家谈谈这些年来自己的一些理解,希望给圈子里的老人们起到温习之用,给圈子里的新人筑好基础,更希望给圈子外的朋友们带去更简单直观的互联网知识,只有更多的人真正理解互联网,整个互联网行业才会蒸蒸日上。
一、什么是交互设计
当人们在使用一款产品时(包括实体和非实体的产品),该产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流程,与使用者进行互动,帮助使用者更好的理解产品,并进一步达成使用目的。
这种设计就称之为产品交互设计,而负责这个设计的人就称为交互设计师。
举个例子:
当你走进一部电梯,在众多的按钮中摁了一下所要去的楼层,这个时候被摁下到按钮立即变成了红色,于是你明白电梯已经接到指令了,你会把手放下,等待电梯到达。
反之,如果摁下去按钮不变色,你会担心电梯是不是坏了?按钮失灵了?这个楼层是不是电梯到不了?各种疑虑都会因为按钮没及时的变色而产生。
所以这里的按钮变色就是一种交互设计,电梯通过变色的按钮让使用者明白,它已经知道要去到哪个楼层。
再举个例子:
大家平时使用微信时,点击一篇文章或者一张图片,出现一个读条,或者在图片中央有一个转圈,这些都属于交互设计,这些设计的潜台词是在告诉使用者:嘿,哥们,别急,我正在努力打开呢!这些小的动画往往可以降低使用者等待的焦虑,让人感觉打开的速度其实不慢。
反之,在早期或一些缺乏交互设计的产品中,往往会因为没有这些小的动画表现,而让使用者误以为系统是不是卡住或者崩溃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相信大家都对交互设计有了一定的理解,正如文初所说交互设计的本质在于,产品通过客观的行为让人们产生主观的认知!而这个主观认知的好与坏?对与错?是否如设计预期?就决定了一个交互设计的成功与否。
二、交互其实无处不在
上文所说的交互设计,更准确的说是产品设计,这里的产品包括了实体和非实体的,如洗衣机、电梯、手表、网站、app等等。
这种交互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机交互,笔者认为它是一种狭义上的交互,具有局限性,同时缺乏完整性。真正的交互应该是万物间的交互,《京氏易传震》中曾提到:震分阴阳,交互用事。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宇宙中的万物之间本身就是在不断的互相交互的,这种交互更为广义,也更为完整。
于是,对交互的定义就有了全新的解读即人们在使用一件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与产品或他人进行短暂或持续的互动(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
这样来看,交互设计即基于一定目的,设计出符合目的的客观互动,从而为使用者建立契合目的的主观认知,这种主观认知我们称之为交互体验。
三、人人都是交互设计师
交互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不应把眼光再局限于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既然人与人之间也交互不断,那这种交互自然也是可以被设计的!
于是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你的设计范围可能更大了,需要纵观全局,把握产品全流程中的每一环节,不再拘泥于产品界面或功能层面上的交互,通过全流程的交互设计,给使用者完整的交互体验!交互设计师需要学会多维度的考虑问题,场景也不再是简单的是谁为了什么而做什么,需要更多的考虑比如时间、地点、环境、心理变化等其它客观因素,需要更多的参与到整个业务流程与场景中,才能更好的把握用户真实需求,从而更好的确认目标进行设计!
甚至可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其它岗位的专业人士,会慢慢参与到交互设计中,甚至主导交互设计。其实这已经在发生着了,传统领域中的很多服务流程都深得交互设计的精髓
比如星巴克,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商业区附近的门店,都会在自己的服务流程手册上,提前注明附近的停车场位置,并要求店员可以熟记,一旦当客人问起如何停车时,可以准确的提供引导,这难道不是一种基于目的的交互设计吗?先研究客人的潜在需求,并准备好解决方案,及时给予反馈和帮助!
又比如宜家,通过场景布局、产品分布以及关键位置的指示牌,通过对人们的研究,模拟消费者在家居采购中的思考和决策顺序,设计了具有强引导性的商场浏览路径,帮助不熟悉产品的消费者更便捷高效的进行采购浏览,降低干扰;同时通过一些小的路径穿插和岔路,帮助老手们快速跳过新手引导路径,直接找到需要的产品。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交互设计?不也是一种基于用户心理和使用场景的交互设计?
这些设计与狭义的人机交互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从目标出发(星巴克的目的是让用户觉得服务到位;宜家更偏重于学购,让用户边学边买,同时降低决策成本,快速完成消费)。
都基于用户心理和使用场景,研究用户的思维模式和使用习惯,提前设计方案来做应对。
都类似于我们的人机交互设计,比如宜家的让产品更容易被找到,不就和我们思考界面上的按钮如何布局更显眼类似吗?而星巴克的服务话术,不也和我们app中设计的提示文案类似吗?
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交互设计的行列,作为交互设计师,我们需要不断的进取与学习,借鉴传统行业的优秀经验,设计出更完善和良好的交互体验!
四、如何再造交互设计
那具体该如何做呢?笔者总结了八定法:
1.定目的:确定设计目的。
笔者始终认为,任何设计的核心在于目的,基于目的的设计,才能避免无效设计,可以根据产品定位或服务主旨等来制定目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星巴克,它的产品是咖啡,但是核心卖点其实是服务体验,它希望每位客人都感觉宾至如归,所以它的交互或服务设计目的就是给客人完善贴心的服务体验。
2.定受众:确定目标用户。
这里的用户可能是一类,也可能有多类,这个取决于你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市场,这里就不细说了,相信关于确认目标用户,并给用户绘制画像这些流程,不仅仅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也一直在做。
3.定场景:确定用户场景。
即目标用户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去使用功能或服务,举两个例子:星巴克的客人把车停在星巴克门口,想进去坐着等人,这个时候他发现路边无法停车,于是他进到店里询问店员附近哪里有停车场,这就是用户场景;再比如iphone 6plus手机到屏幕尺寸太大,平时双手使用很顺利,但是一旦在地铁里,一只手需要扶着扶手时,单手操作时,输入文字就很麻烦,于是某输入法设计了一个单手模式,键盘可以变成小半个,左手拿手机就靠左边安置,方便用户按到所有键盘区域。
4.定需求:确定用户需求。
这里的需求也包含了潜在的用户需求,有些需求需要交互设计师协助产品经理一同挖掘。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光考虑目的而忽略用户的需求,必然会产生冲突,交互设计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举个例子:宜家的案例中,就有效的挖掘了三个用户需求新用户第一次购置家居用品,不了解该如何选购,并避免遗漏;老用户很熟悉宜家,也足够有经验,不想再走一遍新手流程,希望直接去到自己需要的产品面前;任何用户都有自己动手和学习的欲望。
5.定资源:确定现有资源。
这一步很多设计师,甚至产品经理会忽视,设计可以天马行空,但是落地得靠务实,只有清楚的了解现有的各类资源,才可以更好的进行设计,避免务虚。比如星巴克的店长就会提前去了解周边的停车场情况,又比如笔者在管理设计团队时,要求所有设计师必须清楚的了解当前产品功能,避免做出一些与现有功能相冲突的设计。
6.定流程:确定交互流程。
流程说白了就是怎么去做,就不细说了,不是本文主要目的,下次找机会细说,一个好的交互流程有三个要素:谁发起,谁参与,谁结束。同时需要穷举所有主分支的可能性,确保无遗漏。
7.定风险:确定潜在风险。
这里先说一个梗,笔者很爱喝星巴克,有时混熟了也爱给他们提点建议,我曾经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星巴克的收银流程是先刷会员卡,再提交饮料单(大家看到过应该,就是在杯子上写字然后递给咖啡师,这个步骤类似点菜后的下单),最后再收钱,这个流程笔者认为是为了更高效提升咖啡制作效率,同时给客人营造服务高于赚钱的错觉。
整个流程其实控制的也不错,但是总有意外,如果你点的是新鲜调制咖啡,收营员通常会转身到滴滤咖啡机处,亲子给你准备咖啡。那这个时候就会很尴尬,笔者遇到至少几十次,手举着钱或银行卡,看着收营员的背影,放下也不是,举着也不是的干等着。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情况?其实是用户真实流程和预先设计流程之间的一个小小出入,用户总是习惯了把会员卡和钱一起递给收营员,而收营员的流程里明确告诉他要最后拿用户手中的钱。
当然遇到一些有经验的收营员,他会把你的钱一起收去,或及时的接下你手中的钱。
所以笔者认为,一切设计,都是基于预判的,都有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操作人员、场景变化等等。
我们可能无法一次性把所有潜在风险做预测,但是在交互设计的流程确定后,必须做反复的复盘,以确保把风险降到最低!
比如2016年春节时,微信抢红包功能就多次出现异常,然后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没见过的提示文案都及时的出现,这就是一种针对潜在风险制定的交互设计预案。
8.定方案:确定设计方案(这步就水到渠成,不展开了)。
笔者总结的八定法,无论是人机交互设计,还是传统行业的交互设计,都完全适用,这八个点一旦确认,可以更好的帮助设计师准确无误的进行有效的交互设计,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
行文至此,临近尾声,再和各位唠叨几句
笔者始终认为传统行业和互联网有着很多共同之处,许多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所以无论是产品还是交互,抑或是体验设计,笔者都提倡取两者之长、补对方之短,互联网也没必要把自己搁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上,总觉得传统行业有多落后。
同时笔者接触过很多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朋友,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疑虑,甚至对互联网有着很多不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一个真实的互联网世界,只有理解,才会信任,只有信任,才会支持!
作者:宁白衣,魔窗产品总监,9年互联网产品设计经验,曾主导多个B2B供应链电商项目从0到1。
本文由 @宁白衣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