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能化设计?智能化设计表达与感知。我们要做些什么用户才会感觉智能?以下是我们在AI设计,ChatBot的一些相关研究及思考。
一丶定义问题:我们在说的智能
1、 什么是智能?图灵测试
我不能确定对方是人还是机器,人工智能的主流定义是基于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阿兰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在图灵测试中,一个计算机在没有直接物理接触的情况下接受人类长时间的询问,如果足够多的询问者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无法以足够高的正确率辨别被询问者是机器还是人类,我们就认为这个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1]
简而言之,智能设计的命题是机器有丰富的对话语料,满足用户对话的预期。 而现在的大数据背景下,已经为我们提供大量可迁移的对话语料,例如微软的小冰由微信端反哺小娜(Cortana),科大讯飞的中央数据库,阿里的客服小二。 对话的问答经过专家的监督学习训练,打标,序列运算,我们有充足能力通过特定的图灵测试,并持续成长。
2、智能还分强弱? 弱智能、强智能
#单一智能 #预编程 #训练编程 #主动学习
弱智能是被动学习,强智能是主动学习。
目前应用的智能主要在弱智能,人工预编程逻辑,或者利用大数据进行样本训练,解决单一的预设问题。 即使是Google的AlphaGo也是弱智能的优化版。 而强智能依然在研究阶段,例如更像儿童学习,你没有告诉他是飞机,他能主动发现和建立认知。
弱智能时代,技能机会。
所以应用到Alexa,天猫精灵,阿里小蜜,都是基于每个单一问题或目标,进行场景化剧本设计。 幸运的是我们人类在日常场景中存在大量简单对话及普遍性行为模式,在弱智能时代提供了大量尚未开发的机会。 例如自动驾使,也是通过传感器大数据训练能达成的弱智能技能。
例子:
弱智能,阿里小蜜,按双11及1212场景设计对应的人机交互,底层配置网络路径式设计,监督学习及半监督式训练模型,优化置信度最优解。 在阿里系消化大量常见对话查询,满足用户需求。
3、为什么科技还分黑白?黑科技 vs 高科技
用户期待的是什么? 为什么都在突出黑科技?
黑科技-动漫中出现的词语
在《全金属狂潮》中登场的术语,原意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引申为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2]
我们可以引申应用到超出大众常见认知的新技术应用上。 在营销上吸引用户注意力,在产品上提供超出大众预期值的新技能应用。 用户获得意外收益,并互利商业目标增长。
高科技,相对远离消费者的广义领域
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须进行产业化,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并且高科技无国界。需要全球高科技产业联合应对人类共同的命运问题。[3]
高科技与用户日常生活的距离感相对陌生,在消费者运营或营销时相对少用。 主要在商用场景突出专业性的应用较多。
4、小结:用户需要的是什么?体验中加入黑科技的本质是什么?
消费者关注黑科技的原因在于简单的好奇心与探索,期待更聪明的解决方案,以演化心理学的推理底层的心理需求是提升生活品质,达到生存机率的提升。 所以合适地突出或加入黑科技元素能有效吸引用户关注,并提供相应的真实激励反馈,便可有效产生体验体闭坏,促使用户与商业共赢。
二、发现规律:用户期待的智能 #高智能 #未知的 #敬畏的
1、我们是如何表达智能?期待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人类对高智能的期待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早在有文明开始时就植根于我们们意识中。 人对造物者的期待,人对更高智能能克服大自然,超越生老病死的期待出自生存的基因本能。
下面看一些影视科幻作品,具体化智能表达的形象设计。
(1)普罗米修斯
[4]#白种 #完美人 #未知 #不表达感性情绪 #纯理性
《异形》前传电影《普罗米修斯》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所执导,影星劳米拉佩斯,迈克尔法斯宾德,盖皮尔斯,查理兹塞隆等主演,影片于2012年6月8日上映。故事被设置在宇宙中最危险的角落。影片讲述一队科学家开展了一场惊悚的探险之旅,这一切将考验他们生理和精神上的极限,并让他们滞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他们会发现困扰人类已久的终极问题的答案,以及生命的终极之谜。
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的工程师, 幕后美术设计素材来源自达芬奇文艺复兴时代,人对神的表现特徵。 参考圣经故事人对神的陈述形象进行具象化,白种人,完美人比例。 不表达感性情绪的脸部设计,纯理性人的期待。
(这故事建议有兴趣的,建议由第一集异形的太空飞船开始看,以及补充一定的圣经故事背景信息,会对西方文明有进一步的解读层次深入。)
(2)2001:太空漫游
[5]#未知的敬畏心理 #好奇与探索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本片获得当年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4项奥斯卡奖提名,获最佳视觉效果奖,获1968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美工奖。[6]
太空漫游也是一个描述人性探索未知领域的著名系列小说。
(这故事建议有兴趣的,建议补充一定的系列小说信息,及美国科幻电影史,解读层次会更深刻。)
(3)三体
[7]#未知的文明 #不表达感性情绪 #纯理性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8]
三体人,未知的外来文明,三维四维的一知半解,为用户(读者)提供了回访(追看)产品的动力。 这种情节设计为我们落地到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指引,依此我们进演至设计寻找应用启示。
三、设计关键:智能表达与感知 #理性感 #敬畏感 #探索欲
1、商业案例与启示,发现不谋而合的现象级规律。
#未知的敬畏心理 #不直白表达感性情绪
商业案例中我们发现全球的设计趋势在表达智能感在抽象理念层,不约而同。
Alexa Reverb 发光的圏,未知的能力,未知的生命体;
Cortana 未知圆圈,情绪的隠藏,置于视焦上方位置的暗示;
Google Assistant 4个会飞的球,未知的反重力,未知的飞动规律。
[9]经典的几个案例都是经过多年专家背书研发的前沿设计,底层是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VUI/CUI技术积累。 近70年的沉淀,没有明示规则,但已默默约定俗成,形成共识。 智能感知与表达是有路可依,而且越趋明显,在未来30年的智能时代将成主流设计思路之一,欠的可能只是后人追加的智能主义时代作品。
2、小结清单 #关键 #规律
理性感,弱化情感表达 (手法: 抽象化/几何化/没咀巴/沉默感)
敬畏感,隐性的本能期待 (手法: 发光/抽象/神化/高智能/外星科技)
探索欲,神秘未知 (手法: 反常识/反重力/未知生命体/会飞的石头立方圆球几何)
3、体验输出与期待需求 #设计表达 #用户感知
用户想要的和咀里说出的不样,需求需要被挖掘。 就像用户只会说出更快的马,不会说我要的是更快的交通方式。
以上就是我们在阿里小蜜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用,(n_n)谢谢~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E%E7%81%B5%E6%B5%8B%E8%AF%95
[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黑科技/10563341?fr=aladdin
[3]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高科技/263070?fr=aladdin
[6]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2001太空漫游/18606?fr=aladdin&fromid=8894685&fromtitle=2001%3A太空漫游
[8]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三体/5739303?fr=aladdin
[4][5][7][9]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作者:周铭汉,现为阿里国际UED的UX设计师
本文由 @周铭汉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