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网:极客公园之前的报道中详细介绍了这家公司以及它正在做的事情。一年后,创始人胡建国有了新的思考。他正在把全国最大的独立音乐社区搬到线下,我们去跟他聊了聊。听他说一下为什么以及要怎么做。
独立音乐社区的创始人胡建国在 Kickstarter 上发起了众筹,像以前的很多次一样,他始终相信也愿意依靠粉丝的力量来实现一些事情。至于粉丝,当然不只是喜欢落网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独立音乐的追随者。
众筹进行的格外平静,不经常使用落网产品的人也许还没接触到这个消息。但它在落网的社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众筹的规模并不大。
48 小时之后,众筹就已经超额完成了:胡建国设置的 100 万元金额,两天内,就有近 1000 人给予了近 160 万元的支持。
那篇号召大家支持线下空间的文章在落网上面发布之后,有近三百条相似又热血的评论:用户们几乎无条件支持这一行为,有人对着胡建国说,「你好我们就好」。还有人写了两条一百多字的回复:落网不仅是创始人的梦想,也是大家的梦想,希望落空间能开到成都,开到郑州,开到我所在的地方。
落网创始人胡建国
一个与音乐有关的精神角落
我前往第一家还未诞生的落空间跟胡建国聊了聊他为什么要让这个国内最大的独立音乐社区走到线下。在广州东山口的老房子别墅区,启明一马路的尽头,那扇半开的白色大门就是落空间的入口。
它坐落在一片老房子之中,并不是特别中心的地带,周围安静,如果你乘车而来,或许还有走一段路才找得到它。
在胡建国的设想中,店里的内饰会很讲究,毕竟他想把这个店打造成一个具有落网气质的音乐空间,音乐人、设计师、媒体人等等文化创意工作者都会爱上的一个角落。
按照功能划分,店里一共几个区域:一个几平米的小舞台,未来可能会不断有国内外的独立乐队在上面演出;旁边是一个小吧台,来往的人可以在这里喝酒、聊天;房间外面的阳台也会被改造成阅读区,这里视野开阔,读书后的小憩可以眺望整个东山口别墅区;另外还可能有一块观影区,喜欢音乐、阅读的人,也可能希望在这里看一部小众的电影。二楼是一个黑胶唱片的展厅,周边还有不同类型跟音乐相关的周边产品,比如耳机、音箱或者唱片。
构想中的落空间
在计划里,这里像一个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你可以来这里待上一整天,喝咖啡、看电影、读一会儿书,晚上一边小酌一边看乐队的演出,跟乐手们和陌生人聊聊天。看到喜欢歌手的周边就买走,而通过落空间的运营体系,你的兴趣信息都会留在这里。
你可以随时来到这里,它永远是一个归属;你来到这个地方,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和另一个人沟通。
当然,音乐仍然是这里的核心。落网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独立音乐社区,13 年来,从一个音乐博客到网站再到 App,它已经聚集了 300 多万的独立音乐爱好者。胡建国认为,音乐无处不在,为何不把以音乐为核心的社交搬到线下来?
「文化消费会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胡建国在两年前就开始考虑实体空间的问题了,「我在想,我们做互联网的工具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沉淀下来。今天有 Uber 明天有滴滴,永远会有新的工具产生。凭借小团队的力量,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但是文化不一样,文化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
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最大缺点是,用户和平台之间不会有过多紧密的互动。而音乐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是人的基本需求,音乐爱好者这个群体特别大。从线上到线下,我们希望把文化相关的东西更加立体的呈现出来。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这样地方的话,好像全国的文艺青年们都有了联系的脉络。这个空间也是一个产品,它不只是一个文化输出点,同时是一个接收点。
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交互性很重,看演出是最基本的形态。Livehouse 已经有很多了,但是交互性不够。互联网就能加速这种交互。麻雀瓦舍也好,愚公移山也好,很多地方你去了之后场地跟你是没有关系的。落空间不一样,它是会跟你产生联系的。你如果是落网的用户,就会持续收到我们的推送,有活动了就会告诉你,这更好像是我们线上用户的一个据点,一个大家落脚、交流的空间。以音乐为核心,文化性的活动为辅助,然后把这群爱好相同的人汇聚起来,越来越多。」
「你去咖啡馆或者酒吧,你会跟朋友去;你去 Livehouse 看演出,要么和朋友去,要么就是自己去了看完演出就走了。这些地点都是点对面的传播,音乐人在上面唱完就走了,用户和用户之间也没有交流,他们之间很难产生互动。我希望我们打造的这个地方,会有大量的弹唱会,沙龙分享会,看上去像音乐版的 TED。音乐人和粉丝之间能够交流,用户和用户之间也可以交流,大家能来认识朋友。」
从这个角度讲,独立音乐人们也希望除了演出之外,能够有其它宣传自己的方式,「演出实在太单一了,我们想经营起一个社群文化。」很多独立音乐人也有传播自己的意识,他们需要一个传播载体,很多人想到 Livehouse,但是它的交互性很差,并没有让用户和音乐人之间发生关系。
落空间就是要把音乐人召集起来,这个空间去承接那些与音乐有关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文化消费在未来可能会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会再像以前是简单的没有情感的买和卖。落网希望成为一个载体,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空间。胡建国说,「每个人都需要表达,音乐是其中的一种,落空间希望能够承载更多人,参与到音乐这件事情中。」
慢公司哲学:用慢心态去沉淀文化
落网现在有两百多位志愿者,他们遍布全球的 8 个城市,可能身在纽约或者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但音乐打破地域,成了维系他们的纽带。在这个志愿者的小群体中,有人专门做歌单,有人从事歌词的翻译,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发的,他们热爱音乐也热爱落网。你在社区中看到的那些期刊,多数都是志愿者们生产的。
而那些音乐期刊,几乎每一期下面都有近千条评论;去年落网在 25 个城市举办的线下沙龙,有上万人到达现场。
如果顺利,胡建国会把落空间开到全中国所有的一二线城市去,他希望用一个更具体的方式把热爱音乐与文化的人维系在一起。落空间是落网网站和 app 之外的另一个产品,落网团队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音乐产生的。
在外人看来,这个产品的发展有点慢。十三年,300 多万的用户,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一个能引起注意的量级。但是落网又是一个任何事情都能依靠用户(或者说是粉丝)自发力量完成的存在,胡建国并不认为这样的步调是慢的,文化是需要沉淀的,需要时间,相比用户数和公司的体量,他更看重是否能把落网这件事情持续做下去。
「落网 13 年来相当于见证了中国独立音乐的发展史,陪伴了许多音乐人从学生时代到工作。13 年是落网和音乐人、粉丝一起成长的过程。它也许不像普通的音乐播放器一样会被天天使用,但是当一个人不知道该听什么内容的时候,他会回到落网来。落网被很多人信任,因为大家是相互陪伴着一起成长起来的。
在这 300 多万用户的基础上,落网想把自己所做的事情专业化,也不仅仅是一个听音乐工具那么简单。我们在做内容,内容是宝贵的。互联网时代永远会有新的工具产生,但优质的内容是难以复制的。它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我的思路就是用慢心态去做文化,用快心态去掌握资源。」
落空间是「专业化」的第一个尝试,胡建国开始思考商业化的问题,也希望能通过实体空间的运营沉淀下来成熟的商业和运营体系。
落网要做的事情用一句话去表述就是:打造以音乐为主体的社群平台。围绕音乐人,胡建国想从演出票务、演出活动和周边产品三个体系去做。围绕社群,线上是用户去分享音乐的一个社群,线下是一个活动聚会的社群。这样一来社群关系就能线上线下打通。
这些都是胡建国目前的计划,但你要问落网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他会很羞涩的笑一笑,然后不好意思的小声说,「最终极的目标是把海外的独立音乐文化引进到中国来,把中国独立音乐输出到国外去。」
作为一个采访者和旁观者,我十分坚定的相信落网接下来做的事情会是个正确的方向,就像胡建国自己所说的那样:当一个人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最纯粹,并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满意时,我们觉得这件事在任何层面上都是有意义的。诚如简单的音乐分享,从开始的偶然到现在的极致与完美。
音乐的凝聚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很多,而这些最原始积累仅仅来自一个分享音乐的简单举动。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